37年前,數萬名年輕的筑路人,懷著“為我中華,奮斗不息”的凌云壯志,在風雪中挺進太行、開赴燕山。他們逢山開路,遇水搭橋,為我國建起了第一條重載鐵路——大秦鐵路。
37年前,在天上無飛鳥、風吹石頭跑的艱苦環境中,第一代進駐大秦鐵路的王家灣人,面對大山,在桑干河畔立下“扎根大秦,終生報國”的誓言。
30多年來,承擔著國之重托的大秦鐵路不斷創新與突破,年運量從2000萬噸攀升到4.5億噸,并在冰雪災害、迎峰度夏等關鍵時刻,勇挑重擔。
伴隨著創新突破與運量增長的腳步,大秦鐵路在書寫世界重載鐵路運輸奇跡的同時,孕育了“負重爭先、勇于超越”的大秦鐵路精神。
坐落在燕山深處的大同工務段王家灣線路車間,是大秦鐵路上條件相對艱苦的地方,但30多年來,一代代王家灣人卻無怨無悔守護在這里。從曾經帶領大家立下誓言的王海山、吳炳雄、顏庭芳等老一輩職工,到20多年如一日默默堅守在這里的王進、祁志強等第二代王家灣人,他們始終傳承大秦鐵路精神,確保大秦鐵路的暢通。
如今,走進王家灣線路車間,可以看到一群充滿朝氣的面孔。他們雖然畢業于不同院校、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,卻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——第三代王家灣人。
畢業于石家莊鐵道大學的郭超群和畢業于蘭州交通大學的高飛,是兩名研究生,當來到王家灣線路車間報到時,他們的內心曾經有過小小的失落,難道,十年苦讀就是為了到這大山深處當一名養路工嗎?但當他們在車間黨總支書記弓建平的帶領下,來到犧牲的筑路人墓地,聆聽大秦鐵路的重要性和發展往事后,他們留了下來。來自內蒙古烏蘭察布的張濤、張輝和武旭峰,在王家灣線路車間工作已經三年了。剛開始,他們也有過短暫的迷茫,但看到大秦鐵路的繁忙運輸,尤其是想到自己可以為國家能源運輸貢獻一份力量時,便很快投身崗位,在集中修等施工作業中,運用所學知識,鉆研業務、保養機器,提出合理化建議,遇到重活更是搶著干。張帥和張俊昊,來到王家灣工作已經一年有余,面對理論與實際結合的“盲點”,他們放下大學畢業生的面子,虛心向老同志請教,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。杜成明和包國軍兩個年輕人是蒙古族,可在生活飲食方面,他們沒有向車間提任何要求,并且在工作中積極主動、吃苦耐勞。家在黑龍江的張志欽和李鳳偉等年輕人,雖然回家一趟往返需要四五十個小時,但他們從沒有因路途遙遠而耽誤工作,每次都是提前趕回車間,遇到施工任務緊張時,更是自覺推遲回家探親的時間。
近年來,大同工務段為王家灣線路車間不斷補充新鮮“血液”,很多年輕人來到這里。在經歷思想的洗禮和對大秦鐵路的深刻認識后,這些年輕人以更加蓬勃的精神面貌,融入重載運輸中。
國家能源安全的保障,離不開大秦鐵路。“負重爭先、勇于超越”的大秦鐵路精神需要每一名職工傳承。從來到王家灣線路車間工作的第一天起,這些年輕人便牢牢記住了自己肩上的責任。
在王家灣線路車間門前的山坡上,有兩個用石頭拼砌出的醒目大字——堅守。多年來,一代代王家灣人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這兩個字的含義,那是大秦鐵路精神在他們身上的具體體現。如今,年輕一代的王家灣人,也沿著前輩的足跡,從這里出發,櫛風沐雨,走向重載運輸第一線,為保障我國能源運輸安全貢獻力量。
這是他們青春的選擇。(林小靜)